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3日 作者:资源与环境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2日,西昌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彝”路同行•语润乡兴推普小分队走进四川省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开展 “普韵润心田,话语传真情” 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志愿队通过问卷调查、知识宣讲、互动游戏、书法练习、朗诵、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孩子们对普通话的兴趣;在乡村,团队成员逐户走访,与村民亲切交流,纠正发音问题,分享普通话学习技巧,向社区居民普及普通话。通过此次活动,帮助昭觉县居民更好地掌握普通话,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文化力量,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纽带。
1.精准调研与双语普及结合,夯实推普基础
上午,志愿队队员逐户走访社区居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双语交流的方式,详细了解当地普通话使用情况。过程中,队员耐心纠正居民发音问题,分享“拼音卡片记忆法”“日常对话练习法”等实用学习技巧,确保推普工作贴合居民实际需求。
随后,志愿队队员还为社区居民推广急救知识,在紧急情况能够应用普通话呼救和描述关键信息,这不仅是对生命安全的守护,更是以语言为纽带,推动乡村在健康意识、沟通效率、公共服务等层面与外界接轨,为乡村振兴筑牢“生命防线”与“文化桥梁”。
为了激活普通话学习内生动力,志愿者以诗歌为媒介,组织社区成员诗歌朗诵,以此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当地居民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语言互通中增进民族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让书法成为浸润乡村的“文化甘泉”
志愿者为社区成员指导书法练习,在一笔一画中传递着汉字的魅力,这不仅是书写技巧的传授,更是通过“笔墨语言”实现“文化传承—语言学习—精神滋养—乡村发展”的多维赋能。
社区成员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书写“语润昭觉”,孩子们在一笔一划中学会耐心与坚持,这种能力迁移到学习中,可改善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为了鼓励社区成员以普通话为媒介,深情描绘家乡近年来的变迁,志愿者组织社区成员开展“我的凉山”主题演讲活动。无论是搬迁后的社区新风貌,还是彝族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都成为了他们演讲的生动素材。他们用普通话描绘着家乡的变化,更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3.让小球转动大能量,赋能乡村多维发展
志愿队队员带领社区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接力赛,活动过程中,小朋友们兴高采烈,积极参与。乒乓球接力赛绝非简单的娱乐活动,而是以“体育互动”模式实现“语言实践—社区凝聚”的多重价值。它让乒乓球成为撬动乡村活力的支点,既用运动热情点燃村民的生活激情,又通过语言与情感的互动,为乡村振兴注入兼具趣味性与实效性的发展动能。
4.以动手实践为径,培养乡村居民专注力与创造力
志愿者组织社区的小朋友进行剪纸活动,在剪纸过程中,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作品,眼里满是对汉字的喜欢热爱。在剪纸过程中需要手眼协调、空间想象(如对称构图),也对乡村儿童而言是优质的美育实践。志愿者设计“剪字成诗”活动(如剪出“春”“秋”等字并组词造句),让孩子在剪纸中练习普通话词汇,同时培养创造力。
此次“三下乡”在昭觉县告别,“彝”路同行•语润乡兴推普小分队以脚步丈量乡土,用话语传递真情。通过剪纸、朗诵诗歌、乒乓球等中国传统文化活动,让村民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传统价值,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的实施。未来,“彝”路同行•语润乡兴推普小分队将持续深化实践,以更多元的形式推动普通话在乡村的普及与应用,让“语润乡兴”的种子在凉山大地生根发芽。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