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青春筑梦传薪火,岁月留香育栋梁” ——21级地理科学2班 王灵艺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8日     作者:资源与环境学院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初遇牛牛坝:从陌生到熟悉

  2024年9月,我带着对教育的热忱和对大凉山的好奇,踏上了前往凉山州美姑县牛牛坝镇中学的支教旅程。初到这片土地时,崎岖的山路、凛冽的高原寒风、泥泞的街道与孩子们沾满泥土却明亮的眼眸形成强烈对比。学校位于平均海拔2400米的山区,昼夜温差极大,春季仍会突降大雪,鼻腔干裂出血成为常态。但更触动我的是这里的教育现状:学生多为彝族留守儿童,家庭普遍贫困,许多孩子卫生习惯和基础知识几乎空白。

  作为地理支教老师,我接手的初一年级两个班级,学生年龄跨度从12岁到16岁不等,部分孩子甚至无法准确拼写省份名称,对“经纬度”“地形地貌”等概念更是一无所知。面对这样的起点。我意识到,地理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成为他们认知世界的窗口。

  教学实践:在困境中寻找突破

  

  

  一、从“零基础”到“兴趣点燃”: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我调整教学策略:具象化教学:用土豆模拟山脉形态,用沙盘堆砌等高线模型,将抽象概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践。本土化案例:结合凉山州地貌讲解“高原山地气候”,在教室中让学生观察村庄周边梯田与水土流失现象,理解“人地关系”的深层逻辑。

  二、创新课堂形式:受当地老师试卷讲评课的启发,学习“问题驱动式”课堂:在第二章中地图一文中尝试,主问题链:例如以“北京如何从古都转型为现代化都市”为核心,引导学生从地图定位、资源分布、交通变迁等角度展开探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城市规划师”辩论会,让学生为美姑设计可持续发展方案,将课本中的“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理论融入家乡现实。

  三、习惯养成与心灵关怀:面对学生卫生习惯差、厌学情绪普遍的问题,班主任与我作推行“地理课特别行动” 每日清洁打卡:要求学生在教室张贴的“中国地图”上用磁贴标记家乡位置,换取清洁用品奖励。

  

  然而,支教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教学资源的匮乏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设备、地理模型等,这使得一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难以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在讲解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时,如果有动态的演示视频,学生们就能更轻松地理解板块的碰撞、挤压、张裂等运动形式以及山脉、裂谷、海沟等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此外,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进度的把握上需要十分谨慎。既要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又不能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觉得课程过于简单而失去兴趣。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这次支教经历给我带来的收获远远超过了付出。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它能够点燃学生心中对知识的渴望之火,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同时,我也在支教过程中不断成长。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我学会了与不同性格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强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还学会了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困难,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

  见证成长:微光中的希望

  1.学生的蜕变

  认知觉醒:曾因不爱学习被多次批评的学生,在“城市规划”课后主动研究凉山交通规划。

  视野拓展:通过“云游中国”VR课程,孩子们第一次“登上”珠峰、“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在作文中写下“我想成为绘制家乡地图的人”。

  2.教学相长的力量

  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带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当中孩子们的成长也在促使我进行更高水平的教学水平的增长。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在促使我去学习更加优秀的老师的课程。去不断完善自己课程的不足之处。

  支教感悟:教育是生命的彼此照亮

  

  

  一、对教育的重新定义

  在牛牛坝,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绝非单向灌输:韧性培养重于分数:面对因山路塌方缺课两周的学生,与其苛责进度,不如引导他们用地理知识分析地质灾害成因。文化尊重的价值:将彝族“火塘文化” 融入“聚落形成”课程,让学生从民族传统中理解地理环境的适应性。

  二、生命的双向成长

  在教孩子们“用指南针寻找方向”的那天,我的彝族学生曲比送给我一块刻着彝文“山与海”的石头。他说:“老师是山外的海,我是海里的山。”这句话让我泪目——支教不仅是付出,更是收获对生命韧性的敬畏,对纯粹理想的坚守,以及对“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称谓的虔诚理解。

  结语:山海有约,步履不停

  支教的岁月让我深信,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经纬线上,绽放出改变世界的光。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北工业园区西昌学院(北)

联系电话:0834-2582972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邮箱:zyyhj@xc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