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用脚步丈量山河,以热爱点亮星光——21 级地理科学 2 班 邱峰阳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作者:资源与环境学院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时光如梭,为期一学期的地理教师顶岗支教生活已悄然画上句号。这段在牛坝初级中学的支教经历,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工作的责任与温度,更让我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重新认识了地理学科的意义。回首这段旅程,既有初登讲台的忐忑、探索教学的艰辛,也有见证学生成长的欣慰与自我蜕变的感动。以下从教学实践、师生互动与个人成长三方面总结心得体会。

  

  初到支教学校时,我发现教材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季风气候”等知识对山区学生而言抽象而遥远。许多学生甚至从未走出过乡镇,对“城市聚落”“交通运输”的理解仅停留在课本插图的层面。为此,我尝试将地理课堂与乡土资源深度融合,活用乡土地理案例,结合当地梯田景观讲解“等高线与农业开发”,带领学生观测雨季山洪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创新教学工具,用泥沙模拟山谷地形,用矿泉水瓶制作简易雨量器,让抽象概念“可视化”;融入实践课程,组织“校园方位测绘”“气候观测日记”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地理眼光观察生活。

  这些尝试让我意识到,地理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框架,而应成为连接学生与真实世界的桥梁。当课堂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时,学生眼里的光芒便是对教师最好的回应。

  

  在与学生相处中,我始终坚持三个原则:

  1.倾听比说教更重要:通过周记、课间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惑与梦想。

  2.尊重地域文化差异:将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民俗融入“地域文化”课程设计。

  3. 用希望替代说教:通过纪录片《航拍中国》、地理职业分享会拓宽学生对“山外世界”的想象

  

  支教生活是对专业能力与心理韧性的双重考验。停电时用粉笔手绘地图的课堂、为照顾留守儿童周末家访的山路、与其他科目教师合作开展“跨学科生态项目”的研讨……这些经历让我跳出大学课堂的理论框架,在实践中领悟“教育即生长”的真谛。

  我学会了:

  因地制宜设计教学:将有限的教具转化为创意资源;

  以同理心理解差异:接纳学生基础薄弱的事实,用分层作业与个性化辅导逐步推进;

  在团队中汲取力量:与当地教师结对互助,从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读懂教育者的初心。

  这段经历也让我重新审视地理学科的价值——它不仅是认识地球的工具,更是培养家国情怀、生态意识的载体。当学生在作文中写下“我想像老师一样走遍山河,但最后一定要回到家乡”时,我知道,地理的种子已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

  

  支教的结束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这段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热忱拥抱教育的时光,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力量。未来的教育路上,我将带着山区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同事们无私的坚守,以及自己对地理教学的热爱继续前行,让更多年轻的心灵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北工业园区西昌学院(北)

联系电话:0834-2582972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邮箱:zyyhj@xc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