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语言文化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培养 > 学科专业建设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学科建设系列讲座第22讲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8日     作者:彝语言文化学院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2025年9月27日14:00-16:00,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在邛海校区学术报告厅举办学科建设系列讲座第22讲。本次讲座特邀百色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吕嵩崧教授主讲,彝语言文化学院阿牛木支教授主持,聚焦“境内壮傣语介词的语法化——一种因语言接触而加速的语法化”这一前沿课题,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语言学盛宴。

  

  吕嵩崧教授是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同时担任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他身兼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等多项学术职务,还是广西“八桂学者”、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其领衔的“老少边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教师团队”入选广西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学术研究与期刊建设方面,他担任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推荐专家,同时是《民族语文》《现代语言学研究》等权威期刊编委,在民族语言领域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吕嵩崧教授围绕“语言接触与语法化加速”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深入阐释。他指出,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关键动因,不仅可能阻断语义演变,更会促使具有演变趋势的语法化进程加速推进。针对境内壮傣语介词系统,吕教授结合历时与共时的语言事实分析提出,介词在壮傣语中属于晚起范畴,且直至当代仍未发展成熟。为清晰呈现其语法化路径,他系统梳理了处所动词、“拿取”义动词、“执持”义动词、“给予”义动词向介词的演变轨迹,并对源点介词的语法化机制进行了细致讨论,从词汇语义演变到语法功能形成,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壮傣语介词系统的发展脉络与语言接触带来的多语言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

  

  此次讲座为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的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的学术活力,不仅让师生们对壮傣语语法化研究有了前沿性认知,更启发了大家对语言接触与语法演变关系的深入思考,对推动民族语言学跨语种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图:吕静

  文:吕静 

  一审一校:吕静

  二审二校:何文海

  三审三校:陶际恒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



地址:西昌市海滨中路24号西昌学院(南)

联系电话:0834-3958508

邮箱:yyywh@xcc.edu.cn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传真:0834-3958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