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实际上,如何通过教育促进社会团结,是数百年来无数文化精英为构建人类社会的现代性而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民族地区,传承乡土知识就是延续地方社群共享的文化之根,就是建设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维护民族团结这条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必须植根于厚重的中国文化。所以,对于地处于中国彝族最大集聚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学院来讲,推行乡土知识讲座,开展彝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学民族话、唱民族歌、跳民族舞”已经形成了西昌学院一道靓丽的校园文化风景线。 2018年10月13日上午,为了更好地在新生中宣讲彝族传统文化知识,根据区域历史文化传统、现实社会政治准则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围绕服务地方助力精准脱贫的高校职能,结合“禁毒防艾”本土知识读本的撰写,“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改革试点项目(G16-02)”组主要成员、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何刚教授在西昌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为学生干部和2018级新生做了题为“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学术讲座。 讲座分为彝族文化简说、彝族文化形态、彝族文化特点、彝族文化审美、彝族文化困境、彝族文化策略六个部分,从引用德国戏剧家贝尔托.布莱希特“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人们越是对它缺乏思考。”和当代彝族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不可避免,我们将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过程,我们只能也必须永远在传统和现代中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我们才可能不遗忘自己的身份。”名言开始,就彝族的族源、历史、文化特点、文化审美、文化困境、文化策略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析。特别是对彝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结合实例进行了生动讲述。 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政治任务,更是一项系统的文化教育工程。通过彝族传统文化讲座,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彝族传统优秀文化,了解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中华文化的同一性,为高校各民族同学间团结和睦、和谐共处奠定了良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