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处
              

凉山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


来源: 时间:2018年07月02日 点击率:  字体:增大 减小打印 】【 关闭

  《凉山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州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和《中共凉山州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州的关键期。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抓住机遇,攻坚破难,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凉山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工作基调,深入实施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双提升”战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十三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14.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07.1亿元。特色产业培育取得较大进展,清洁能源产能加速释放,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稳步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实现国道县市全覆盖;电网覆盖密度加大,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基本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任务全面完成,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顺利推进,基本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任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区域合作和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扶贫攻坚全力推进,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民主法治建设有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

  专栏1  “十二五”时期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目  标

2010年

“十二五”

目标

2015年

“十二五”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784.2

1600

1314.8

1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7564

34000

29412

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660.5

△3500

△4711

10.2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62.7

126

107.1

11.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25.8

25

-4.6

12.1

二三产业占GDP比重(%)

78.1

85

77.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44.9

490

497.2

14.8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1.8

45

45.2

0.68

城镇化率(%)

27.5

35.9

32.4

0.9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879

28000

24084

11.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565

8000

9422

14.8

城镇登记失业率(%)

4.2

4.2

3.96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1.4

△6.5

△9.2

8.5

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人数(万人)

54.6

100

118.6

16.8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51.6

285.5

186.2

29.3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51.4

54

57.1

2.1

学前三年毛入学率(%)

16.8

50

55.4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50.6

70

70.3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37.1

70

70.5

人口自然增长率(‰)

5.92

8

7.49

7.8

森林覆盖率(%)

42.4

47

45.1

0.54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

171

△1800

△1875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41.44

达到

省要求

42.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达到省要求

待省统计局核算

注: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2.“△”表示五年累计数。

3.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新农保、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未统一。2014年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后,全州应参保217万人,已参保186.2万人,参保率85.8%,实现“十二五”目标。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我州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世界层面看,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与科技信息化深度融合,产业分工高度网络化,有利于凉山立足自身禀赋,创造发挥新优势,借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网络的重要节点。从国家层面看,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规划》、《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关于支持四川省凉山州云南省怒江州甘肃省临夏州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若干意见》的深入实施,为凉山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从省级层面看,省委、省政府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给予支持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教育发展、交通建设等特殊政策,使凉山成为全省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扶贫攻坚主战场。从凉山自身看,加快发展成为全州各界共识,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全州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全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必然汇聚成为推进凉山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

  第三节  发展挑战

  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是我州最大的州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明显仍是我州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是我州最大的问题。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我州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投资拉动型、资源开发型经济特征明显,结构性矛盾导致经济增长极易波动,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增长压力大。二是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明显。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公路规模小、等级低,路网尚未完善。电网等级低、网架薄弱,电力送出和配售瓶颈突出。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停车场等市政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土地、水等资源日益趋紧,水、空气、土壤同步立体污染问题凸显,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四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毒品、艾滋病与贫困相互交织,严重危害群众身心健康,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五是社会风险逐渐增大。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不断增加,正确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三者关系的挑战增大。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推进转型发展、追赶跨越,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坚决打赢脱贫奔康攻坚战,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把国家、省战略部署与凉山实际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依托政策叠加效应,不断创造和发挥新优势,持续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不断缩小发展差距。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构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分类推进,竞相发展。以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区位交通和历史文化等因素为基础,实施类型区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各类型区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举措,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各具特色,竞相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把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着力创新强州、创业富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营商环境。

  ——转变方式,绿色发展。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稳妥推进空间管制,合理布局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舒适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推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高度统一。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好各项民生工程,加强脱贫攻坚,积极扩大就业,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开放合作,共赢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合作与交流,推动州内优势资源与州外优势资本聚集融合发展。在更宽领域、更大空间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区域间要素合理流动,在合作共赢中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第三章  发展目标

  按照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发展趋势条件,未来五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建设幸福凉山,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5%以上。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总量同步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投资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基本消除绝对贫困,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物价基本稳定,就业稳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建设美丽凉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新成效,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治理进一步加强,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污染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市)1个、省级生态县(市)4个。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资源综合利用率、废弃物处理率大幅提高,单位GDP综合能耗、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等达到省下达控制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建设文明凉山,城乡居民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15年免费教育扎实推进。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寄宿制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2020年,全州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6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居民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健康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普遍养成。

  ——建设活力凉山,改革创新实现重大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开放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具有凉山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主体竞相涌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

  ——建设法治凉山,依法治州取得明显成效。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州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公共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治州兴州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基本形成崇尚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和睦的法治局面。

  专栏2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类  别

指    标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长(%)

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314.8

2100

9.5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29412

45000

9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0.6

35

2.7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4.6

10

10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1073

△6000

预期性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107.1

143

6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4084

38787

1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422

16604

12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96

4.0

约束性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10.61

△40

约束性

城镇棚户区改造住房(万套)

完成省

下达目标

约束性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2.4

40

1.5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16.5

24

1.5

约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7.49

9

约束性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45.1

47

0.38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3.07

3.36

1.8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

△1875

△2440

△30

预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完成省

下达目标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公顷)

417200

约束性

新增建设用地(公顷)

9470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完成省

下达目标

约束性

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完成省

下达目标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省

下达目标

约束性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完成省

下达目标

约束性

地表水质量

劣Ⅴ类水体比例(%)

完成省

下达目标

约束性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完成省

下达目标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万吨)

二氧化硫

完成省

下达目标

约束性

氮氧化合物

完成省

下达目标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

完成省

下达目标

约束性

氨氮

完成省

下达目标

约束性

学前三年毛入学率(%)

55.4

85

5.9

约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70.3

95

5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70.5

90

3.9

约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7.8

9.6

0.36

约束性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3

2

0.14

预期性

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

△644

△1000

△55

预期性

获授权专利数量(件)

△968

△1500

△55

预期性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5.2

50

预期性

地方立法(件)

△3

根据州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确定

预期性

公众安全感满意度(%)

95

预期性

公众政法部门工作满意度(%)

95

预期性

注: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2.“△”表示五年累计数。

  第二篇  实施精准脱贫攻坚战略

  坚持目标总揽、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统筹帮扶资源,整合扶贫力量,创新扶贫体制机制,奋力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第四章  精准实施“七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

  全面贯彻州委七届七次全会重大部署,按照“扶持对象精准、扶贫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基本要求,聚焦贫困人口,推动贫困群众精准脱贫。2020年,全州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特色产业发展一批。加大产业培育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县域工业,大力实施旅游文化、电子商务等产业扶贫工程,推动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创新创业致富一批。加大农作物优良品种、新品种引进培育,加强农业科技新技术示范推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贮运流通产业,依托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延伸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员,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现政策性兜底扶贫。

  ——医疗保障扶持一批。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改革新农合支付方式,加强医疗保险救助,对贫困户购买重大疾病医疗保险给予财政支持并提高报销比例。加大对艾滋病患者帮扶力度,探索实行艾滋病强制治疗和艾滋病婚前强制检查制度。深入实施重点传染病、地方病综合防治救助,逐步阻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科学编制移民搬迁专项规划,高寒山区群众中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实现应搬尽搬。稳步开展生态移民、避灾移民。切实做到移民对象“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切实解决因灾致贫、因灾返贫问题。

  ——治毒戒毒救助一批。持续加大以稽查为重点的毒品综合治理,确保新吸毒人员滋生速度明显减缓。加强毒品滥用检测能力建设,健全吸毒人员排查发现登记制度。加快推进“绿色家园”项目建设。完善戒毒康复体系,提升吸毒人员就业安置和回归社会能力。

  ——移风易俗巩固一批。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决落实“三项制度”,优先扶持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坚持长远抓义务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近期抓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输出相结合,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深入实施科技、文化、教育、卫生、计生、文明“六进彝家”行动,革除高额身价许嫁、攀比操办婚丧宴席等陈规陋习,引导贫困群众增强财富积累。

  专栏3:凉山州“十三五”脱贫攻坚12个专项工程

基础设施扶贫工程:优先规划、提前实施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以打通对外通道为重点,推动高速公路向贫困地区延伸;以完善路网骨架为重点,推动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以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为重点,推动农村公路完善畅通,彻底破除贫困地区交通瓶颈制约。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安全饮水提质增效、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大中型水利工程、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建设,全力破解“因水不稳、因水不兴、因水致贫”难题。加快实施贫困地区电网建设、电网延伸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大幅改善贫困群众生活用电条件。加快通信建设,实现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行政村三网全覆盖。

产业扶贫工程:用好用活产业扶持周转金,引导贫困群众因地制宜种植“果、薯、蔬、草、药”,培育壮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园”。大力发展“1+X”生态产业,力争每户贫困户种植核桃或其他林木2亩以上。用好省财政支持大小凉山彝区特色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大力推进贫困地区高标准农田和肉牛、肉羊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一批“大凉山”特色优质农牧产品生产基地。

新村新寨扶贫工程:统筹推进贫困地区新村建设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以彝家新寨、藏区牧民新居为重点,提高贫困村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农村房屋建设补助标准,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以新村建设带动贫困地区全面发展。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完成30万贫困群众易地搬迁任务。

教育扶贫工程:以“一村一幼”为重点抓好学前教育,以扩大寄宿制规模为重点抓好义务教育,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抓好高中教育,以深化“9+3”免费职教计划为重点抓好职业教育。

就业扶贫工程:加强劳务扶贫培训,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千方百计扩大培训覆盖面,着力增强贫困人口外出务工的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把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增收致富的人力资本。

生态扶贫工程:加快生态脆弱地区治理步伐,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一批能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林(草)果产业。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开展“生态细胞工程”创建。

医疗卫生与艾滋病防治扶贫工程:健全贫困地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扩大农村医疗保障覆盖面,建立与新农合有效衔接的大病保险救助制度。加强艾滋病防治教育和筛查检测,大力推进“七大工程”和“一批中心”建设,扩大防控干预覆盖范围,坚决遏制并逆转艾滋病流行态势。大力实施贫困地区生育秩序整治行动,引导优生优育,优先扶持计划生育家庭脱贫致富。

文化惠民扶贫工程: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村村有文化室、农家书屋。扶持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

社会保障扶贫工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强化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2020年,集中供养率到达100%。加大贫困残疾人扶助力度,据实发放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

社会扶贫工程:深化东西扶贫协作,抓好对口支援的协调服务工作,积极对接省内医疗机构、高等学校和重点企业,确保每个县至少有一个医院、一所高等学校、一户企业对口帮扶。增强扶贫力量,强化干部驻村帮扶。落实优惠和激励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财政金融扶贫工程:建立以均衡性转移支付单列单算为重点的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加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对接落实中央安排的公益性项目取消州、县两级配套政策。设立贫困地区返乡创业就业和贫困户住房建设贷款分险基金。建立支持贫困地区跨区域经济合作财政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共建“飞地”园区。实施“金融扶贫惠民工程”,切实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增强金融扶贫能力。

禁毒戒毒扶贫工程:加强禁毒力量,大幅增加禁毒警力。加大缉毒执法经费投入,加强强戒所、毒品查缉站规划建设和查缉装备配置,逐步建立覆盖陆空邮网的立体查缉网络。

  第五章  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

  第一节  完善扶贫开发保障机制

  建立“州负总责,县市负主体责任,乡镇抓落实”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强化目标责任,加强监督考核。加强工作统筹和资源整合,全面实施“工作到村、责任到户”工作机制,落实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完善扶贫开发统计与贫困监测制度,建立贫困户退出机制。

  第二节  创新投入机制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构建扶贫多元投入机制,改进资金管理方式,整合项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探索农村集体资产增值增收和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确保贫困户获得理财收益、分红收入,多渠道增收。完善金融扶贫机制,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实施贷款增量奖补和定向贷款激励政策,切实增加贫困地区和贫困户信贷投放。健全扶贫融资分险机制,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改善贫困地区基础金融服务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增设服务网点。

  第三节  构建统筹协调分类推进机制

  坚持差异化发展原则,建立强县带弱县、富县帮穷县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

  ——安宁河谷地区:放大比较优势,用好攀西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提高战略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建筑及房地产业,积极开发劳务市场,拓宽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渠道;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依托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贫困群众土地资产收益。全力做好高寒山区、干热河谷地区贫困村的整村脱贫和分散贫困户的“插花式”扶贫。2016年,安宁河谷6县市力争率先脱贫。

  ——木里藏区:全面落实中央、省稳藏兴藏政策,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一江三河”水电开发,壮大水电支柱产业;坚持“以林促旅”,加快洛克九百里生态旅游线路开发,培育发展生态旅游业;实施核桃、畜牧、中草药三大富民工程,发展壮大生态农业。2018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进入巩固阶段。

  ——大凉山彝区:大力实施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突出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彝家新寨配套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发展,大力开展禁毒防艾和移风易俗,实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连片开发、整体推进。2018年,盐源、雷波、甘洛、越西、喜德、普格6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进入巩固阶段;2019年,昭觉、美姑、金阳、布拖4县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大凉山彝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第三篇  实施基础设施先行战略

  统筹规划、适度超前,把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六章  加快建设四川西南部综合立体交通枢纽

  第一节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

  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实现区域间高效畅通、城市间快速通达、乡村间便捷联通,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加快建设铁路和高速公路主动脉,实现凉山与周边区域高效畅通联接。加快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开工建设昭攀丽、宜西铁路,推进宜西铁路向盐源、木里延伸。争取泸定—甘洛—金阳铁路作为川藏、成昆、昭攀丽3条国家干线铁路的联接线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完成泸黄高速扩能改造,开工建设G4216沿江高速、G7611西昭高速、西香高速和乐昭高速、永会高速。规划建设乐云高速、西巧高速、盐攀高速和木里至西香高速连接线。实现县县有铁路和高速公路规划覆盖,形成联接成渝经济区、成都经济圈、滇中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的畅通快捷运输通道,巩固提升凉山作为四川南向开放“桥头堡”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加快建设国省干线主通道,实现州至县、县与县之间快速通达。续建、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国省干线和重要经济、旅游通道,实现国省干线绕避县城、场镇和重要景区,提升国省干线通行效率,构建形成对外通畅、路况良好、抗灾能力强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2020年,普通国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0%,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50%,形成州府到各县4小时交通圈,每个县(市)至少建成三个以上普通国省出口通道。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县(市)至乡、乡村之间便捷联通。以解决乡镇、建制村基本出行问题为目标,以乡镇通畅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通乡油路、通村水泥路、渡改桥及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构建安全畅通、便捷高效、城乡一体的农村公路网络。2020年,实现乡镇100%通油路、建制村100%通公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县乡道危险路段安保工程全覆盖。

  ——加快航空建设,实现县县通用航空全覆盖。巩固提升青山机场作为攀西地区枢纽机场的地位和作用。加快组建地方航空公司,增开西昌到国内主要城市、重要旅游城市的航线。充分利用低空开放政策,大力发展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推进盐源、甘洛、会东机场规划建设。在每个县规划建设以应急处突、护林防火、抗灾救援为主的直升机起降平台,增强极端情况下的可进入性。

  ——加强水运建设,实现库区有效通航。加强金沙江、雅砻江库区航道整治,大力推进凉山港各港区建设,形成一批千吨级泊位。加快库区码头和农村渡口建设,实现库区全通航。2020年,全州通航里程突破800公里。

  第二节  加强交通枢纽及网络节点建设

  强化西昌主枢纽,加快建设西昌绕城高速公路、过境公路和市政干道,缓解交通拥堵;优化客货运站点布局,加强市区公路与铁路、航空运输的有机衔接,实现无缝接驳。以会理、昭觉、盐源、越西等区域性中心县城为依托,加大路网交织覆盖密度,加快建设次级交通枢纽,提升对四大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以其余县城和重要集镇为依托,加强交通节点建设,构建联网畅通的交通运输体系。

  第三节  提高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推进城乡客运场站建设,加密客运线路,扩大农村客运覆盖范围,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有条件的县市积极开展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深化出租车行业改革,规范发展出租车运输,合理引导私人机动车出行。优化运输组织,创新服务方式,推进多式联程联运,提高交通运输服务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力开行货运班车。加强安全管理,保障运输安全。

  专栏4  凉山州“十三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

铁路:基本完成成昆铁路(凉山段)扩能改造,力争开通营运;争取开工建设昭通至攀枝花至丽江(大理)铁路、宜宾至西昌铁路;力争泸定—甘洛—金阳或康九冕铁路(泸沽-冕宁-九龙-新都桥)铁路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高速公路:完成泸黄高速公路扩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G4216沿江高速、G7611西(昌)昭(通)、G7611西(昌)香(格里拉)、乐(山)西(昌)、永(郎)会(理)、西昌绕城等6条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乐(山)云(南)、西(昌)巧(家)、盐(源)攀(枝花)等高速公路。

干线公路:建设普通国道1500公里(含续建)、省道1600公里(含续建)。

(1)升级改造G227麦日(甘凉界)至巴亨垭口、G227盐源至米易、G348盐源至宁蒗、G245会理至禄劝、S219德昌至米易、S465会理至米易、S309美姑至峨边、S468会东至东川、S469木里至乔瓦镇(原马班邮路)等一批国省干线出州通道。

(2)升级改造G353金阳至宁南、宁南至会东、G356金阳至布拖、S464布拖至冯家坪、S218喜德洛哈镇至西昌丁字坡、S217甘洛至美姑等一批州内县际连接通道。

(3)开工建设冕宁—西昌—德昌(安宁河西岸)快速通道。

(4)实施G108、G248、G348线西昌市过境公路(西昌内环)、G348盐源县城过境公路、S221泸沽湖过境公路等一批国省干线改线工程,绕避城市和重要景区。

农村公路:建设通乡油路1500公里、通村硬化路11000公里、渡改公路桥1座、农村公路安保工程2300公里。

运输场站:新建、改扩建各类运输站点2600个。其中,综合客运枢纽1个、县级客运站6个、乡镇等级客运站278个、建制村招呼站2297个。

航空:建设西昌青山机场货运停机坪;争取盐源纳入全国民航运输机场布局规划,促成早日开工,昭觉等纳入全国通用机场布局规划。

水运:完成向家坝库区56公里、溪洛渡库区194公里航道整治;开工建设溪洛渡、乌东德电站翻坝运输连接体和转运码头;加快推进凉山港建设,建成雷波塘房坝、金沙口、卡哈洛,金阳对坪、岳家,布拖白石滩等6个港口作业区;建设库区客运小码头108个。

  第七章  加强水利建设

  第一节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加强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建设,有效缓解工程性缺水矛盾。全面完成新华水库渠系配套、大海子水利工程、和平水库、新马灌区水源工程和三道沟水库等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大桥水库灌区二期、龙塘水库、横山水库、东河水库工程;加快推进米市水库、书古水库、两岔河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积极推进“西南五省重点水源工程”和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开展病险山坪塘整治建设,继续推进小农水重点县、“五小水利工程”、水利血防工程、烟区水源工程和牧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

  第二节  加强供水保障能力建设

  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设立水源地保护区,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污染防治,切实保障供水安全。开工建设大桥水库引水入昌工程等重大供水设施,大力实施城乡自来水厂新建和改扩建工程,配套完善供水管网,切实保障城乡用水需求。继续开展农村安全饮水提质增效工程,推进有条件地区由分散供水向集中供水转变。2020年,全州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0%。

  第三节  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

  继续推进安宁河、尼日河、孙水河等河流治理和生态恢复,提高防洪能力。加强城市及重点集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切实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加强山溪河灾害防治、易灾地区水土保持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防控,完善水文基础设施和预警预报系统,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加强重点河道整治疏浚,提高行洪能力。将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降低到同期GDP总量的1.1%以下。

  专栏5  凉山州“十三五”水利建设重点工程

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续建和平水库、大海子水利工程;新建龙塘水库及灌区、大桥水库灌区二期、横山水库、东河水库、大桥水库引水入昌等工程项目;加快推进米市水库、书古水库、两岔河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会东新马、西礼灌区、雷波马湖水库、宁南竹寿水库、西昌盐中、会理红旗水库、德昌茨达河、美姑九口、美姑拉木阿觉、金阳东风、冕宁红跃等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建盐源马鹿塘水库等灌区工程。

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工程:继续推进安宁河、尼日河等重要支流治理工程。继续实施会理城河、会东鲹鱼河、西昌拖琅河、喜德孙水河等31条中小河流治理。推进34条山洪沟治理。

民生水利工程:(1)安全饮水提质增效。在17个县市新(扩)建集中供水站,受益人口160.18万人,其中新增人口72.84万人。(2)小农水建设。积极向上争取继续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及“五小水利工程”项目建设。(3)病险水库整治。在西昌、德昌、会理、盐源、会东等县市整治病险水库52座。(4)水利血防。在西昌、德昌、会理、冕宁等县市实施河道治理、渠道硬化等水利血防工程。

  第八章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加强能源输送通道网络建设

  加强电网规划建设,预留电力通道,突破电力输送瓶颈,为清洁能源开发创造条件。加强电力统调平台和外送通道建设,依托大型电站电力送出工程,构建以1000KV交流和±800KV直流为主动脉,500KV为支撑,220KV为补充的电力汇集互联外送网架。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健全电力安全运行监管体制,加快推进电力资源整合,加强地方电网升级改造,努力实现全州电力“一张网”。加强燃气输送通道建设,积极推进攀枝花—凉山天然气管道工程,逐步实现“缅气入凉”。

  第二节  完善能源消纳平台

  积极争取、加快推进电力交易市场建设,努力建成西部重要电力交易市场。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升级改造,巩固强化220KV骨干电网,优化完善110KV环网,改造提升35KV及以下电网,提高10KV配网“手拉手”供电比例,形成覆盖充分、保障有力的输配电网络。逐步健全电力安全运行管理、监督体制,提高城乡居民用电保障,提高电力就近消纳能力。加强工业园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业供电网络,拓展本地用电市场。推进发用电计划改革,提升电力需求侧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上下网电价。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提高农村地区供电质量,基本实现县域同网同价。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有序规划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加强城镇燃气管道规划建设,实施“气化凉山”工程,推动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

  专栏6  凉山州“十三五”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

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力争建成雅中~江西±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乌东德~温州、白鹤滩~湖北±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新建盐源、会东、布拖、卡拉、杨房沟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扩建水洛、月城500千伏变电站,形成雅中~江西、乌东德~温州、白鹤滩~湖北、锦屏Ⅱ~南天、月城~沐川、普提~南天/洪沟、水洛~盐源~普提~布拖等电力外送骨干通道。

凉山地区电网建设:加快建设布拖、会东、金阳、木里等12座220千伏变电站,新增线路1111千米;新建、扩建、改造布拖拖觉、德昌乐跃、会东红房、西昌海河、冕宁巨龙、冕宁城南等78座110千伏变电站,新增线路1974千米;大力推进35千伏及以下配网建设。

工业园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成凉、太和、盐源、会东特色产业循环园区等工业园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工业供电网络。

农村电网改造:结合新村、新寨、新居建设改造规划,增加35千伏站点和线路,提高35千伏电网双线、双变比例;进一步提高农村配网装备水平,增加一批10千伏配变,缩短农网线路供电半径,提高农村配网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

燃气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攀枝花—凉山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加强城镇燃气管道规划建设。

  第九章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建设和升级改造,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实现双向进入。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共建共享合作模式,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由第三方统筹规划建设、运营商租赁使用,减少重复建设,促进通信资源节约,提高利用效率,为民间资本进入广电通信经营领域创造条件。全面提高网络通信速率,加快推进“光网凉山”和“宽带乡村”建设,实现城市(县城)、经济干线、旅游通道光网全覆盖,农村乡镇光纤全通达,行政村宽带村村通。加快“智慧凉山·云上西昌”建设,建立凉山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推动大数据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打造川南地区网络数据信息处理后台服务中心和全国领先的云计算产业示范点。

  第二节  深入推进信息化应用

  加快推进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数据更新机制,提升信息资源协同共享水平,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公共信息资源,深入推进信息化应用。在政务服务领域,以电子政务外网为平台,重点推进政务共享、行政审批、数据开放、信用体系、社会综合治理等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政务服务透明度及业务办理效率;在公共服务领域,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打造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智慧化服务体系;在产业发展领域,顺应“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发展趋势,加快发展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农业和互联网+服务业,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健全信息安全保障和应急通信体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坚固的网络安全防控体系及科学实用的全程访问控制机制。建立重要信息使用管理和安全评价机制,强化重要信息系统、重点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和网络空间治理,着力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和自主可控水平,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专栏7  凉山州“十三五”信息化应用重点工程

信息基础设施:加强通信基站、局房、管道和杆路建设,新建铁塔基站2776个、改造现有基站3991个。2020年,实现所有行政村无线宽带全覆盖、农村网速超过100兆/秒。

政务服务信息化:(1)政务管理和服务系统。以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为目标,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信息公开、跨部门通用办公、网上行政审批、辅助决策、行政效能监察等应用系统,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和公共服务效能。(2)社会综合治理系统。构建纵向覆盖州、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横向覆盖公安、城管、安监、社保、民政、司法、卫生计生、规划建设、国土、教育等部门的社会综合治理信息网络,增设传感设施,健全应急联动指挥体系,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水平。(3)社会信用系统。整合政务公共信用信息资源,开发面向信用主体、政府部门和信用服务机构的公共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建成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平台。

公共服务信息化:(1)医疗健康服务。建立统一、规范的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共享电子档案和电子病历,推动各医院检查结果互认,降低群众就医成本。推动开展远程会诊服务。(2)优质教育服务。整合教育资源,创新供给模式,开展远程教学和网络化教学。实施农村中小学免费通宽带工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3)社会保障服务。加强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跨区域、跨险种有效接续。完善跨地区医保费用结算管理办法,实现医保费用跨地区即时结算。丰富社会保障卡金融服务功能。(4)旅游便民服务。加快建立以游客为本、以移动终端应用为核心、以感知互动为特征的智慧旅游信息系统,加快建设智慧旅游试点县市和示范景区。

产业发展信息化:(1)互联网+工业。研发基于物联网的制造信息化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2)互联网+农业。积极研发各类农业敏感元器件、传感器和农业远程监控设施设备,实现农业生产远程监控和智能管理。加快推进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远程监控和全过程跟踪,确保食品质量安全。(3)互联网+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推进凉山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建设,开展数据存储服务,形成数据资源洼地,支持国内外知名数据分析和应用企业来凉山开展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等增值服务。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创新发展分享经济模式。

  第四篇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推进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终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方向延伸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第十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第一节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有效供给

  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基本农田整治,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推广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巩固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业生物资源调查,实施原种保种繁育、新品种选育、粮食丰产等科技工程,提高单产潜力。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村提灌站、田间机耕道和入户路建设,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提灌设施建设。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和质量,改善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健全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构建中央战略储备与地方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与企业商业最低库存相结合的粮油储备调控体系,提高粮食调控能力。

  第二节  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

  发挥凉山光热、水土资源富集和立体气候优势,推进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种植、养殖区域集中布局,构建河谷种养业带、二半山粮经畜牧林业带、高山畜牧业带“三带”农业发展模式。在河谷平坝地区重点推进建设优质稻、蚕桑、脐橙、石榴、青花椒、油橄榄、早市蔬菜、芒果、花卉种植基地和生猪、禽兔、奶牛养殖基地,形成规模大、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的热带、亚热带特色农产品商品基地;二半山地区重点发展马铃薯、烤烟、蚕桑、中药材、反季节蔬菜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优质肉牛、肉羊为主的特色畜牧业,以核桃为重点的1+X生态林业产业;高山地区围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构建草食牲畜、高寒特色产品经济带,建成全省最大的草食牲畜商品生产基地。依托库区资源,有序开展水产养殖,促进渔业发展。

  第三节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监测,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治体系,提高对危险性疫病虫害的防范和控制能力。建成符合国家规定的动物疫病区、种植业非疫病生产区;建设和完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综合性监督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质量安全检测和综合执法体系。

  专栏8  凉山州“十三五”现代农业四大重点工程

“米袋子”工程:提高主要农产品供给水平,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有效供给。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和基本农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142万亩。建设水稻、小麦、马铃薯、玉米、荞麦等凉山主(原)产粮食作物保种繁育及制种基地40万亩。加强粮食储备能力建设,新建粮食储备仓库1.47万平方米、维修改造粮食仓容10.2万吨。优化储备品种,科学合理轮换。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小粮仓”专项工程。

“菜篮子”工程:建设蔬菜种植基地130万亩,其中河谷地区85万亩,二半山、高山地区45万亩,建设生猪、牛羊、家禽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300个。保障蔬菜、肉类等生活必需农产品均衡供应,价格稳定。

“钱袋子”工程:继续实施烟基工程,建设基本烟田295万亩。稳定扩大蚕桑种植规模,生产能力达到55万担。进一步扩大脐橙、石榴、苹果种植面积,建设金沙江脐橙产业带、安宁河谷石榴产业带和盐源、越西苹果产业带。在高山、二半山区带推广林、草、牧结合的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发展花椒、核桃、华山松、杨树等经济林木,做活“木”字文章,建设绿色银行。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建设标准化养殖场、绿色生态无公害养殖基地300个。四大牲畜年存栏数力争达到1130万头(只)、出栏850万头(只)。以高山鸡为主的家禽存栏数力争达到1450万羽、出栏1750万羽。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建立全州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培育粮油、蔬菜和水果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0万亩。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力争认定面积达250万亩以上,认证农产品25个以上。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室)17个,40%的乡镇具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能力。增加产地、品种抽检频次,扩大监测参数和品种,年定量抽检样品达7500个以上,定性自检、抽检样品达到6万个以上。

  第十一章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一节  建设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坚持水电、风电、光电互补,整体规划、整装开发全州清洁能源。2020年,清洁能源总装机规模达到3732万千瓦以上,建成全国最大、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清洁能源基地,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推进资源开发权作价入股,合作开发能源项目。基本完成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大型水电开发,有序推进地方中小河流域水电开发。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充分利用标准化厂房、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公共建筑、居民住房等建筑物积极发展分布式太阳能。结合设施农业,推进农(渔)光互补,探索发展光伏农业。

  专栏9  凉山州“十三五”清洁能源重大项目

水电:加快推进乌东德、杨房沟水电站建设;争取尽快核准开工建设白鹤滩、卡拉水电站;配合做好孟底沟水电站建设相关工作;加快推进立洲、固增、博瓦等中小河流水电开发。2020年,全州水电总装机达到2986万千瓦以上,其中:“三江”大型水电1986万千瓦,中小水电装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

风电:按照国家批准的《凉山州风电基地规划》,加快推进西昌、德昌、会东、冕宁等15县市、100余个风电场项目建设。2020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568万千瓦。

光电:科学制定全州光电建设规划,根据光照条件、电网接入、土地综合利用等因素,合理划分全州光电加快发展区、一般发展区和限制发展区,科学设定年度建设规模,分步推进。2020年,光电装机规模达到178万千瓦。

水风光互补基地: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与雅砻江水电开发公司、三峡集团开展合作,大力推进雅砻江、金沙江流域国家水风光互补示范基地建设。

  第二节  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发展以钒钛、稀土、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稀土研发制造中心、国家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钒钛产业:围绕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研发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业技术攻关。推进钒钛战略性新材料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着力攻克钒钛磁铁矿非高炉冶炼、高钛型炉渣提钛及综合利用、电解钛、钒电池产业化、钒钛磁铁矿伴生金属提取利用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高强高韧耐磨耐蚀钒钛制品和新型钒钛产品,形成钒钛研发、采选冶炼加工、材料应用产业体系。

  稀土产业:整合稀土矿业权,将全州稀土矿权重组为单一矿权,直接获取国家稀土生产配额,提高稀土议价能力。建设国家级稀土产业研发平台,加强储氢材料与镍氢电池、稀土催化剂、稀土永磁材料、高纯稀土与无机功能材料等技术研究,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稀土产品,建成集采选、冶炼分离、精深加工、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于一体的稀土产业体系。

  装备制造业:坚持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产业,依托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设备需求,加快发展新能源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采矿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形成结构优化、配套完备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新材料产业:顺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对新材料的需求,瞄准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加大石墨等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积极引进技术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培育发展石墨烯、蓝宝石等新材料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围绕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以纯电驱动整车为龙头,大力发展动力电池、储氢电池、锌电池、铅酸蓄电池等电池组件制造业。积极培育汽车面板、汽车电机、汽车电子等配套产业,力争形成较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专栏10  凉山州“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及重大项目

钒钛高强度材料产业集群:依托重钢西昌矿业1000万吨采选扩能、鞍钢集团(西昌)年产110万吨钒钛冷轧板材深加工与钒制品生产、重钢西昌矿业公司气基竖炉还原—电炉熔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德昌县宏发钒业科技有限公司4000吨五氧化二钒生产线等项目,重点开发高速铁轨、高强度汽车板、高档发电设备、高强度钢筋等含钒产品,以及高档专用钛白、钛合金、钛材等钛制品。加快开发非钢用钒铝合金、钒功能材料、钒钛低微合金钢等新型钒钛产品。

稀土材料产业集群:依托江铜稀土牦牛坪稀土矿采选工程、万凯丰五亿安时高能储氢动力电池生产线、江铜稀土永磁体、锦联源石油催化剂、盛和(德昌)稀土锶钡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重点发展石油催化、储氢电池、超导材料、磁性材料等稀土材料产业。

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电源开发,积极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加快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风电装备制造示范基地、凉山中水恒岳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塔筒、斯特林发动机太阳能发电装备制造、太阳能电池组件等项目建设;大力引进水电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来凉山设立生产、维护基地。依托电力输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输电、变电、配电设备制造业以及钢构铁塔、电线电缆等配套产业。

采掘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矿山采掘设备整机及零部件制造业。

新材料产业集群:积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加大石墨烯制备、储能、晶体材料等技术研发力度,拓宽蓝宝石在照明、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

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集群:依托四川科之剑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低速电动车等项目,引进动力电池生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组件制造业。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坚持做强存量和做大增量并重,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形成优势支柱产业,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采选冶炼压延产业:充分利用我州资源、能源优势,加快高新技术改造铜镍、铅锌等传统高载能产业,大力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最大限度就地消纳富余电力资源,变能源输出为产品输出。

  磷化工产业:以雷波、会东为重点,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大力发展磷化工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精细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优化磷化工产业布局,实现磷、硫、电、化联动发展。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依靠科技延长磷化工产业链,提高产业加工深度,提升产品附加值。

  食品饮料产业:依托我州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加大研发力度,延伸加工链条,创新开发休闲性、功能性、保健性食品。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农产品加工规模和水平,着力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新营销模式,大力发展生产基地+加工+体验+电商的新型食品营销网络。

  生物医药产业:建立中药资源系统研发与产业化技术平台,突破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积极开发彝医药、藏医药。大力研发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探索研发戒毒、抗艾滋病病毒和治疗血吸虫病的药品。

  专栏11  凉山州“十三五”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及重大项目

采选冶炼压延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铜箔、铜芯线、铜镍合金、电解镍、高铝锌合金、铅锌电池等精深加工业。积极发展太阳能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等新型建材产品。探索发展高温合金、光伏电池片切割等先进高载能产业。

磷化工产业集群:稳步发展高浓度磷复肥。大力研发精细磷化工高端产品、精细磷酸盐制品。积极发展智能型、功能性控释、缓释、有机、无机复合肥新肥种,形成齐备的工业级、食品级磷精细化工产业链。

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延伸马铃薯产业链,重点开发工业变性淀粉、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深度开发苦荞饮料、苦荞休闲食品、苦荞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建成全国最大的苦荞产品研发和加工中心;进一步提升“清甜香型”烟叶质量和品牌声誉,加工出口优质烟叶,生产中高档卷烟;整合全州茧丝资源,加大桑叶、桑葚、蚕蛹等附属物综合开发利用力度,建成全国知名的优质种、茧、丝生产基地;大力开发石榴汁、苹果汁、桑葚汁、凉茶、燕麦酒等特色饮品;积极开发“多品种、系列化、小包装、易储存”的快速消费畜牧食品。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附子、天麻、玛卡、美洲大蠊等生物资源,积极发展新型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中药提取物、现代中药新品种。

  第四节 提升产业集聚集群集约水平

  依托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产业向适宜区集聚发展,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突出园区主导产业,推进优势产业关联、成链、集群、合作发展,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产业园区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和经营管理,实现园区持续稳定滚动发展。引导园区充分挖掘现有工业用地潜力,大力建设标准化厂房,积极发展园区工业地产,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和产出强度。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促进资源能源高效、清洁、循环、梯级利用,工业“三废”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建立淘汰落后产能指标置换机制,有序关停“两高一低”落后产能,提升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栏12  凉山州“十三五”产业园区发展方向及重大项目

优化园区布局:深入实施“1286”园区培育计划,整合成凉工业园区、西昌太和工业园区和西昌新区,建设西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力争创建为省级开发区;着力提升西昌钒钛、会理有色两个省级“51025”重点园区发展水平,力争进入全省500亿元园区行列;重点培育冕宁稀土、甘洛海棠、雷波磷化工、宁南茧丝绸等8个州级特色产业园区;加快推进会东、金阳、布拖等6个协作配套合作园区建设发展。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大园区道路、供水、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生态要素组成和分布,提高园区生态效率。建立园区技术研发、信息网络、公共物流、产品检验检测、生产资料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完善园区管理机制:加快推进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德昌工业集中区、冕宁稀土高新产业园区和甘洛工业集中区“园政合一”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推进园区企业化管理机制,加强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在园区建设中的合作,提高园区建设管理水平。

加强园区合作建设:用好优惠政策,引进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来我州设立合作园区、“飞地园区”。

  第十二章 大力发展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第一节  大力发展建筑业

  加强政策支持,大力培育、引进、壮大建筑业实体。加快建筑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把建筑业打造成为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节能减排的绿色产业和带动力强的重点产业。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钢构建筑,力争建成国家、省钢构建筑工业化创新发展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积极研发使用新型建材和绿色建材。加强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建筑业人才,不断优化建筑业人才队伍结构,增强建筑业竞争力。

  专栏13  凉山州“十三五”建筑业发展重大工程

建筑业实体培育工程:鼓励引导咨询、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建筑企业就地注册。探索建立建筑资质审批协商会审机制,引导建筑企业由传统单一的施工总承包,向具有科研、勘查、设计、施工一体化工程总承包转变。

建筑工业化推进工程:加快推进建筑标准化、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积极推动建筑业与建材业相融合,实现建材产品模块化设计、工厂化制造、集成化施工。探索在新村新寨、一村一幼、公共建筑等领域推进钢结构建筑。

绿色建筑推进工程:大力推广发展散装水泥,结合“限粘禁实”,推进墙体材料、预拌混凝土、高强钢筋等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推进公共建筑光热一体化建设。

建筑业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建筑企业人才培训力度,对建筑业从业人员进行全面培训。

  第二节  优化发展房地产业

  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稳定房地产市场需求。优化完善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提高居民住房购买能力。推进城市新区房地产开发与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有机结合,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平稳发展。完善房地产市场交易服务平台,培育住房租赁市场,推动各级房地产市场有效互补,良性循环。提升房地产开发规划品质和建设档次,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商贸中心、星级酒店、写字楼等建设。积极发展旅游地产、养老地产。

  第十三章  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州

  把旅游业作为首位产业来谋划,推动旅游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全方位规划、全产业打造、全业态融合,构建产品多样化、服务便利化、管理精细化、市场国际化的“大凉山旅游”产业体系,建成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国际康养胜地、国际旅游度假区。202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实现“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跨越。

  第一节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以“一核两翼四圈多点”为总体构架,实现旅游产品全域优化、旅游线路全域统筹、旅游品牌全域整合、旅游市场全域营销,着力营造全区域覆盖、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发展氛围,努力打造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全域化旅游目的地。

  ——强化西昌旅游核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发湖滨度假、旅游地产、主题公园、户外探险等复合型、高端化旅游产品,全面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西昌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增强西昌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2020年,基本建成四川旅游国际化示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

  ——重点推进西东两翼发展。以泸沽湖风光、摩梭风情、香格里拉为重点,加快建设泸沽湖摩梭家园、洛克九百里、寸冬海子、康坞大寺等重点景区,积极开发游艇、帆船、高原采风、户外探险等高端旅游产品,打造西部特色风光风情旅游区。以大凉山彝区为重点,加大林草植被恢复和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力度,因地制宜开发野外探险、温泉疗养、文化探秘等原生态旅游项目,打造东部大凉山彝族文化生态旅游区。

  ——加快构建四大旅游经济圈。以冕宁、喜德、越西、甘洛等县为主体,依托红色文化、航空航天科技体验、大渡河峡谷观光等旅游品牌,打造北部旅游经济圈;以普格、会理、会东、宁南等县为主体,依托螺髻山、会理古城、火把节风情、温泉养生、川滇文化等旅游品牌,打造南部旅游经济圈;以布拖、昭觉、美姑、金阳、雷波等县为主体,依托彝族风情、原真火把节、森林公园、金沙江库区观光等旅游品牌,打造东部旅游经济圈;以盐源、木里为主体,依托香格里拉、泸沽湖、摩梭风情等旅游品牌,打造西部旅游经济圈。

  ——大力培育多层级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县域旅游经济,依托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快培训从业人员,培育一批县域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旅游目的地。积极引导各类旅游目的地彰显特色、错位发展,对基础较好、客源稳定的旅游目的地,积极引导开展提档升级和标准化创建活动。

  第二节  加快推进旅游业融合发展

  发挥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特点,深入推进旅游业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强全民获益感,提高全社会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和参与热情。

  ——推进旅游业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引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发挥乡村生态优势,积极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林业、休闲渔业,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景区,促进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顺应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结合新村新寨建设,创新发展精品旅游度假农庄,引导乡村旅游品质化、品牌化发展。

  ——推进旅游业与新型工业融合发展。加大旅游产品研发力度,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进民间工艺品、土特食品、地方药材、果蔬饮品等特色旅游产品实现工业化生产。推进企业厂区、厂房优化布局和环境美化,增强教育、科普、参观、体验等功能,大力发展工业科普观光游和体验式旅游。依托水电开发,大力发展库区旅游。

  ——推进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强化旅游业在服务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作用。围绕旅游需求,积极增开旅游专列、旅游航线和交通专线,鼓励开展国内旅游包机业务,大力发展库区旅游航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景区为节点、海陆空一体化的全域旅游交通网络。充分挖掘传统民族文化资源,推动火把节、彝族年等节庆活动品牌化、市场化,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文艺演出精彩剧目,推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引进和培育大型国际体育旅游赛事,打造体育旅游品牌。

  ——推进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旅游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快建设凉山州旅游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将与旅游相关的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等产业链有效整合,建设旅游在线咨询投诉、景区游客流量监测、旅行团队管理服务、旅游安全监管指挥和导游服务管理等信息系统,实现旅游管理数字化、旅游服务智能化、旅游体验个性化。加快建设凉山州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发基于智能手机的机票、酒店、门票、餐饮、购物等多种在线服务的“凉山旅游客户端”。推进西昌市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广泛开展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创建工作。

  第三节  大力培育旅游产业集群

  实施“旅游景区创建提升计划”和重大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旅游综合承载力,打造一批旅游餐饮名店、连锁酒店,创建提升一批5A级、4A级精品景区和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构建区域性旅游要素聚集平台。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合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升区域旅游综合实力。积极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大力扶持发展一批旅游开发、设计、创意和特色旅游产品生产的本土企业。

  专栏14  凉山州“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重大工程

旅游建设重大工程:大力实施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旅游功能强化与提升、南丝路文化旅游走廊、金沙江大峡谷及高峡平湖旅游经济带、彝族毕摩文化产业园、泸沽湖摩梭家园、木里洛克九百里、会理古城、布拖乐安湿地、文昌故里、小相岭风景区、会东两岔河峡谷、邛海东山旅游度假区、昭觉彝族服饰产业园、西昌老城区改造、德昌老城区改造等一批重大旅游建设项目,构筑“全域旅游”发展支撑。

旅游景区提升工程:实施“旅游景区创建提升计划”,力争将邛海泸山景区、泸沽湖景区、灵山旅游景区打造为5A级景区;着力创建雷波马湖、西昌卫星基地、越西文昌故里、美姑毕摩文化产业园、金沙江—溪洛渡景区、布拖乐安湿地、会东两岔河峡谷 、盐源公母山风景区、木里大寺、寸冬海子—康乌大寺、小相岭风景区等一批 4A级景区;巩固提升会理古城4A级景区标准;力争将螺髻山风景区创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适时启动金阳百草坡、冕宁彝海、美姑大风顶、昭觉谷克德、白鹤滩—金沙江大峡谷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

旅游聚集平台建设工程:聚集旅游要素,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打造邛海泸山、会理古城、灵山、泸沽湖、马湖、越西等一批区域性旅游集聚平台。

旅游特色集镇打造工程:重点打造雷波黄琅、金阳芦稿、金阳对坪、布拖龙潭、宁南白鹤滩、会东乌东德、会理通安、普格螺髻山、美姑俄普、昭觉谷克德、昭觉竹核、越西南箐、西昌安哈、西昌礼州、西昌黄联关、德昌傈僳水寨、德昌麻栗、冕宁漫水湾、冕宁彝海、甘洛海棠、宁南凯地里拉、盐源泸沽湖、木里瓦厂等23个特色旅游小镇,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村寨。

  第十四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打造国际康养胜地

  依托丰富的阳光、湖泊、森林、草原、温泉、湿地等生态康养资源,加快发展阳光养生、休闲养生、森林养生、温泉养生、运动养生等五大康养业态,打造国际康养胜地。大力整合康养资源,积极推进养老服务、健康医疗和文化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开展康养管理、服务人才培训,推进康养文化休闲街区建设,全面构建康养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康养产业发展平台,着力推动康养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医养融合、旅养结合、康养一体的产业发展集群。加快推进康养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立康养产业数据服务中心,通过数据挖掘、处理、应用和服务,把握康养产业核心资源,抢占康养产业发展主动权。加快大凉山“国际康养胜地”品牌打造,定期举办国际性康养论坛,着力将康养产业培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新的增长点。

  第二节  建设企业换季办公总部基地

  依托山水阳光资源禀赋和独特的气候优势,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完善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商贸、物流、旅游、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体系,积极搭建清洁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商贸物流、金融会展、旅游康养、文化产业等总部经济发展平台。抓住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政策机遇,加快制定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一批央企、跨国公司来凉山建立换季办公总部基地、区域分公司、总部部门或直属单位,吸引一批企业家、艺术家、科学家来凉山换季居住、办公。加快培育总部经济集聚区,集中建设一批多功能、规模化、标志性总部企业商务楼宇。积极探索柔性办公模式,向中小企业提供灵活租赁、个性化定制的柔性办公空间。

  第三节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

  ——加快传统产业在线集聚。以重点企业供应链电子商务应用为突破,引导工矿产品、特色农产品等传统线下产业集群向互联网市场延伸、拓展,打造在线产业带。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建立“大凉山”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体验中心,带动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提升“大凉山”品牌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深化流通领域电商应用,鼓励网络零售企业与百货商场、专业市场、连锁企业等传统流通企业整合商业资源,组团发展。2020年,全州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亿元、网络零售额突破100亿元。

  ——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在城郊和主要行政村建设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点,鼓励引导快递企业下乡布点,发展新型农业流通模式,提升农村现代流通水平,完善渠道起点和服务终点,打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建立社区便民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渠道下沉,提供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的本地生活服务。

  ——积极发展专业物流集群。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省级现代物流试点示范园区、物流枢纽、物流中心和物流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高效节能的第三方物流。建立物流大数据中心,推进全州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供应链解决方案、物流招投标、物流金融等业务子系统融合建设,拓展物流服务平台功能。支持各类物流市场主体和金融机构共同搭建第四方物流金融服务平台。积极发展逆向物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2020年,全州物流业产值达到135亿元以上。

  第四节  创新发展金融业

  发展壮大金融业规模,大力推进以西昌为载体的区域性次级金融中心建设。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扩大农村基础金融供给。稳步推动金融市场机制、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发展产业链金融。做大做强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完善扶贫开发金融服务链,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大力推广IC卡应用普及。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通过IPO、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等市场上市或挂牌融资,引导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项目收益债、产业债、资产证券化等债券融资。深入推进“惠农保”保险试点,探索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稳步扩大期货经营规模。积极稳妥推进基金、金融租赁、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股权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发展。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

  第五节  探索发展其他服务业

  ——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建立研发设计交易市场和多种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3D打印与外观、结构、功能设计等相融合的设计、生产服务。推进生产技术、技能和工艺改进与产品创新设计服务,鼓励制造企业外包工业设计服务。

  ——创新发展信息服务业。探索建立以互联网应用、软件、服务外包、信息安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等为重点的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信息服务在设计制造、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普及。培育发展科技文化融合产业。加强数字文化教育产品开发和公共信息资源深化利用,构建便捷、安全、低成本的数字内容服务体系。

  ——发展动漫、数字媒体、数字娱乐等新兴业态。大力推动数字虚拟等技术在生产经营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推进人口、地理、医疗、社保等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数字教育、数字出版业。

  ——发展高端会展业。规划建设高端会展核心区,将沿邛海一线打造成集高端会议、文体交流、旅游度假为一体的高端会议、会展聚集区。创建会展品牌,做精做强攀西钒钛博览会、攀西商品博览会等本地会展,积极申办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等高端会展。发展消费型会展。举办中国·南红玛瑙交易会等特色商品交易会展,进一步拓展节庆、展会等平台效应,培育消费热点,推动商品贸易、投资合作、高层论坛、文化交流等加快发展。

  第五篇  实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层次明晰、各具特色的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第十五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根据州内各区域自然生态状况、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区位特征、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密度、经济结构特征、人口分布、产业分工、国土利用和城镇化进程,科学划分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确定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开发协调、集约高效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专栏15  凉山州“十三五”时期国土开发规划指标

指  标

2020年

指标属性

国土开发强度(%)

1.39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公顷)

417200

约束性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公顷)

377400

约束性

园地面积(公顷)

73593

预期性

林地面积(公顷)

4075000

预期性

牧草地面积(公顷)

1342447

预期性

建设用地总规模(公顷)

83900

预期性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公顷)

61200

约束性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公顷)

21000

预期性

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公顷)

40200

预期性

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公顷)

21328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

47

约束性

  注: 国土空间开发的规划指标依据《凉山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确定。

  第二节  加快重点开发区域建设

  重点开发区域包括西昌市、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冕宁县,是全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承载区域。主要开发任务是构建以西昌为中心,以成昆线、京昆高速公路、108国道和安宁河等沿线其他城市为节点的“一廊一带”空间开发格局。加强资源综合开发,有序发展钒钛、稀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阳光旅游和生态旅游。加快建设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钒钛和稀土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开发基地、企业换季办公总部基地和全省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

  专栏16  凉山州重点开发区域

县 市

幅员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万人)

产业准入

西昌市

2654

64.6

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和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保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技术、装备及产品。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项目,都允许其准入。

德昌县

2284

21.6

会理县

4528

46.4

会东县

3227

42.1

冕宁县

4423

39.3

  第三节  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全州重要珍稀生物的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系生态平衡的主要区域。继续推进木里、盐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积极争取将昭觉、美姑、布拖、金阳、雷波、宁南、普格、喜德、越西、甘洛等10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环境分区控制为基础,优化经济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减缓和避免对重要生态环境功能保护区域的影响,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坚持面上保护、点状开发总体原则,明确开发区域和边界,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保持并逐步扩大自然生态空间。编制完成产业负面清单,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管理,优化经济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强生态建设,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成果,有效保护飞播林区、天然林草植被、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重点发展养殖业、生态农林牧业和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合理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专栏17    凉山州重点生态功能区

范围

幅员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

(万人)

产业准入限制

木里县

13223

13.8

不符合生态功能区定位,不利于生态环保、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中的限制类和禁止类产业。

盐源县

8412

39

昭觉县

2702

31.5

布拖县

1685

19.1

美姑县

2515

21.9

金阳县

1587

20.3

雷波县

2840

26.6

越西县

2258

35.3

喜德县

2202

23

甘洛县

2153

22.8

普格县

1905

20

宁南县

1672

19.3

  第四节  加强禁止开发区保护

  禁止开发区域是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及以下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以及其他省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严格实施分类管理,核定人口和禁止开发区面积,界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范围;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明确核心保护区域,划定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范围。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优势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出,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提高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栏18  凉山州禁止开发区域

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

产业准入

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所属行政区域

主要保护对象

备注

自然保护按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分类管理。核心区严禁任何生产建设活动;缓冲区除必要的科学实验活动外,严禁其他生产建设活动;实验区除必要的科学实验以及符合自然保护区规划的经济活动外,禁止其他生产活动。

马边大风顶

自然保护区

301.64

雷波县

马边县

大熊猫及森林

生态系统

国家级

美姑大风顶

自然保护区

506.55

美姑县

大熊猫及森林

生态系统

国家级

申果庄

自然保护区

337.00

越西县

大熊猫

省级

嘛咪泽

自然保护区

388.00

雷波县

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

省级

马鞍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279.81

甘洛县

大熊猫及珍稀

动植物

省级

百草坡

自然保护区

255.97

金阳县

林麝、湿地

省级

螺髻山

自然保护区

219

普格县、德昌县

珍稀野生动植物、森林生态系统

省级

冶勒自然保护区

242.93

冕宁县

大熊猫及其

栖息地

省级

鸭嘴自然保护区

110.13

木里县

麝、红豆杉

省级

省级森林公园

产业准入

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所属行政区域

禁止从事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森林游憩无关的任何生产建设活动。禁止进行采石、取土、开矿、放牧以及非抚育和更新性采伐等活动。

松涛森林公园

60

昭觉县

省级

灵山森林公园

47.26

冕宁县

省级

泸山森林公园

65.5

西昌市

省级

纳龙河森林公园

52.28

甘洛县

省级

国家、省级地质公园

产业准入

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主要地质景观

具体

分布

除必要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禁止其他任何生产建设活动。进行采石、取土、开矿、放牧、砍伐以及其他对保护对象有损害的活动。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

93.57

大渡河峡谷、大瓦山平顶高山、五池高山湖泊群

甘洛县、金口河区、汉源县

国家级

雷波马湖地质公园

156.8

高山湖泊、岩溶地貌及峡谷等地貌

雷波县

省级

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

产业准入

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所属行政区域

景观

特征

严禁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生产建设活动,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及其他各类基础设施等必须根据资源状况和环境容量进行,不得对景物、水体、植被及其他野生动植物资源造成损害。

螺髻山—邛海风景名胜区

616

西昌市、普格县、

德昌县

高山景观、天然湖泊

国家级

泸沽湖

320

盐源县

湖泊、摩梭文化

省级

马湖

178

雷波县

湖泊

省级

小相岭—灵关古道

115

喜德县

高山、湖泊

省级

彝海

110

冕宁县

高山、湖泊、林海

省级

龙肘山-仙人湖

28

会理县

杜鹃、湖泊、名城

省级

国家重要湿地、湿地公园

产业准入

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主要湿地类型

所属行政区域

禁止开垦、占用或随意改变湿地用途。除必要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禁止其他任何生产建设活动。

泸沽湖湿地(四川部分)

168

高原湖泊湿地

盐源县

国家级

邛海国家湿地公园

13.7

湖泊湿地

西昌市

国家级

  第十六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改善农村民居功能,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协调推进城乡建设。

  第一节  优化城市城镇布局

  推进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做优中小城市、做特小镇、做美乡村,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强化西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西昌市省级中小城市综合改革配套试点,优化产业、人口空间布局,加快卫星城镇建设,适当控制主城区人口规模,提升西昌空间承载能力、民生保障能力和城市治理能力。以安宁河流域为轴线,推进西昌、德昌、冕宁同城化发展,打造“3+6”西昌经济圈核心增长极;以金沙江流域为支撑,加快会理、会东、宁南一体化发展,打造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加快发展会理、昭觉、越西、盐源等区域中心城市,适度拓展城市空间,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人口、产业聚集能力,带动周边城镇同城化发展。加大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力度,增强产业支撑,提高人口吸纳能力,培育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优化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加快推进撤乡建镇(街道办事处)。

  第二节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编制全州城镇建设规划,加快划定开发边界。加强供水、供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完善垃圾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雨污分流管网配套建设。2020年,所有县城和重点镇都要具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并逐步提高运行、管理水平。探索推进污泥、餐厨垃圾和其他废弃物协同处理。加强城镇地下空间开发,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结合人民防空工程,在地质条件允许的城市新建建筑强制配套建设地下停车场。实施旧城改造,推进城镇公共建筑、居民住宅高层化,合理提高容积率和人口密度,高效集约使用城镇建设用地。坚持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与“1+6”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相结合,完善配套教育、卫生、文化、商贸、邮政、快递等服务设施。

  第三节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全面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引导已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村人口落户,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居住和创业,就近转为城镇居民。鼓励和支持在州外稳定就业居住的农村居民“异地城镇化”。推行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转移人口身份改变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第四节  建设美丽幸福新村

  坚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加强乡村规划建设,提升村落建设水平。完善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强“1+N”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加强生态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庭院绿化,健全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机制,全面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推进农村更加生态宜居。

  第六篇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为发展跨越提供强大的科技、人才支撑。

  第十七章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第一节 统筹教育发展

  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逐步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普通高中学费和教科书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推进“一村一幼”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积极推行双语教学。2016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85%以上。巩固提升义务教育成果,2020年,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全部入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办好确需保留的村小和教学点。因地制宜扩大寄宿规模,逐步提高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加强特殊教育,基本实现特殊教育全覆盖。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就读比例达到9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行中职免费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构建具有凉山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支持西昌学院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凉山卫校办学水平,争取建设成为综合性医学院;加快推进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创建四川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发展民族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

  第二节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解决“大班额”和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到2018年,全州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完善城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新增教育经费优先用于发展农村教育、民族教育和职业教育,落实农村学校建设经费、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和学生补助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比达到4%以上。优化配置城乡师资力量,推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鼓励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和薄弱学校流动。加快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全面改善基层教师生活居住条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第三节  完善教育体制机制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高中阶段实行全州统一招生,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重视学生实践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办学主体和教育投入多元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扩大教育开放,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州外名校到我州设点办学,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联合办学等方式,整合办学资源,提升办学水平。

  专栏19  凉山州“十三五”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实施“ 一村一幼”计划和“一乡一所”工程,建设45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

义务教育巩固工程:夯实“六长责任制”,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全部入学,义务教育九年巩固率达95%。

职业教育提升工程:整合职教资源,加大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彝区、藏区“9+3”免费教育。

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特殊教育全覆盖。

高等教育提质增量工程:支持西昌学院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凉山卫校办学水平,争取建设成为综合性医学院;加快推进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创建四川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贫困学生资助工程:免除中职学生学费,发放助学金,对建档贫困户大中专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对高海拔学生发放取暖补助。

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进工程:新建或改扩建乡镇寄宿制学校530所,寄宿制学校覆盖面达80%以上。

教育信息化工程: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全覆盖。

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名师工程”,培训教师4万名,安宁河流域6县市教师交流比例达10%以上、其余各县达5%以上。

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优秀教师、优秀教科成果和精品课例评选活动。大力开展校际合作,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全州高考录取率大幅提升。

  第十八章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第一节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凉山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为依托,整合各方科技资源,搭建多层次技术创新平台。大力推进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凉山稀土产业技术研究院、凉山水电院士工作站、攀西药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现有科研平台提档升级;积极筹建凉山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凉山茧丝工程实验室等优势产业科研平台。2020年,力争建成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1个以上和5个以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020年,力争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

  第二节  扶持重大科技攻关

  用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创新支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筛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争取纳入国家、省相关科技专项。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鼓励多种形式的联合攻关。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对外招标,着力攻克一批重点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和关键技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发展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鼓励技术成果交易,扶持一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三节  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策集成、强化开放共享、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新创业。完善投融资机制,建立贷款风险池,运用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创新创业。深化人才引培体制改革,大力开展招才引智,积极引进院士专家、外籍学者、留学海归等各类人才到凉山创业创新。加快推进各类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孵化器。健全孵化器公共服务机制,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创新创业奖励等方式,支持服务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订单式服务。积极打造众创空间,支持建立各类特色创业苗圃。强化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和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

  第十九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节  加强人才培育开发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实施人才培育开发重点专项工程,大力培养党政、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和农村实用等各类人才。创新人才培育开发机制,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州内培养与州外交流合作相结合的人才培育开发模式,大力推进终身学习全民化、制度化。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质的人才培训基地,利用岗位培训、定向培养、交流挂职、网络远程教育、实训锻炼等手段,着力培育开发一批急需紧缺人才和重点领域骨干人才。完善税收优惠和财政贴息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人才培育开发。

  第二节  稳定留住优秀人才

  积极改善人才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工资待遇,妥善解决各类人才配偶就业、养老医疗、职务职称、子女入学等问题。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以能力、贡献和绩效为导向的用人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个人才能。健全人才培养、评价、使用、选拔、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兼职服务。完善专家咨询服务制度和首席专家制度,实行高级专家延长退休制度,稳定留住高层次优秀人才。加强政策引导,建立优秀人才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加大本土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建设基层扎根型人才队伍。

  第三节  大力引进各类人才

  完善人才流动、保障和激励机制,建立用人单位为主体、市场为主渠道、政府资助为补充的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管理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依托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力争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高端产业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充分挖掘凉山籍在外工作人才资源,搭建人才交流平台,采取联谊交流、项目合作、课题研究、顾问咨询等方式,促进高层次人才柔性回引。积极争取国家引智项目向我州倾斜,加强与东部地区、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开展干部双向挂职、任职交流。

  专栏20  凉山州“十三五”人才建设重大工程

领军人才及团队引智工程:重点围绕钒钛、稀土、有色金属、磷化工、水电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分层次、有计划地引进一批能够攻克核心技术、突破重点环节、拓展关键链条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海外人才。

产业人才聚集工程:依托水电、矿业、绿色农业、民族文化、旅游五大优势资源,以产业发展聚集人才,以产业链构筑人才链。

企业家培养造就工程:立足优势产业,培养造就一批经营业绩突出、善于驾驭市场的优秀企业家。

党政领导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继续完善“5+3”培训模式,全面提高全州干部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推动发展的实践行动。

专业技术人才双“333”工程:分别在高级和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中培养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杰出专家3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0名、后备人选300名。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工程:采取选派到内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到高等院校脱产学习、到有关单位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

人才培训基地打造工程:整合培训资源,提升培养质量,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质的人才培训基地。

  第七篇  实施民生固本战略

  坚持以民为本,固本强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州人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安康。

  第二十章  努力扩大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促进充分就业,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相结合的劳动就业新机制。

  第一节  扩大就业渠道

  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吸纳能力。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公益性岗位机制。鼓励企业就地吸纳就业,增加本地居民就业机会。加强创业服务指导,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二节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构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增强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就业援助和保障体系,对就业困难群众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全面落实失业登记制度,统一规范城乡就业失业登记管理。

  第三节  提高就业质量

  加快构建和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加快推进县市工会“三中心”(职工培训中心、职工活动中心、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提升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稳定就业能力。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职工工资共决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缩小收入差距,形成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全面贯彻落实劳动合同制,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提升工作安全性水平,大幅降低工伤事故死亡率。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和服务指导,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第二十一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

  第一节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分清政府、企业、个人责任,完善筹资机制。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性养老保险等补充养老保险。

  第二节  健全医疗保险机制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建立异地就医结算平台,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改进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

  第三节 加强社会救助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专项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将低收入群体纳入救助范围。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依法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加强优抚安置工作。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扶助活动。

  第四节  加强住房保障

  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统筹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推行公共租赁住房货币化补贴,积极探索共有产权住房制度。实行廉租房与公租房并轨管理,稳步提高保障性住房在住房供应总量中的比例。加大棚户区、城中村、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加快推进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和安宁河谷地区新村建设,改善城乡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全国、全省联网,并接入不动产登记平台。

  第二十二章  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体系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统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一节  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运作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建设州级医疗卫生中心和昭觉、冕宁、盐源3个县级区域中心。大力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提档升级,每个县至少建成1所二级甲等及以上标准公立医院。加快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州、县、乡镇、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促进城乡医疗卫生均衡发展。提高医疗卫生设备、器械配置水平,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和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的鼓励支持政策。2020年,全州二级及以上医院达到79所(含三级医院14所)、床位达2.8万张、卫技人员达2.9万人以上。

  第二节  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加强妇幼卫生、精神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各地实际适当增加服务内容,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妇幼卫生保健服务能力,依托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设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中心。加强各级疾控机构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建设,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慢性病和精神疾病。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大力普及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加强药品安全和卫生执法监督。

  第三节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卫生事业投入增长机制。实施城市优质医疗资源扩增工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发挥医保、价格杠杆作用,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完善中医药、彝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积极扩大基本药物使用范围,推进合理用药,切实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鼓励社会办医,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专栏21  凉山州“十三五”医疗卫生重点项目

医疗机构建设:加快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整体搬迁、普格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昭觉、冕宁、盐源3个县级区域医疗中心;实施布拖县人民医院二期、盐源县中医院、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会东县中医院、西昌市中心医院、西昌市中医院、会理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宁南县人民医院急救分中心等一批医疗机构建设骨干项目。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凉山州重大疾病医疗救治中心及布拖、美姑、西昌等8个县市分中心。大力推进昭觉、越西、宁南等县妇幼保健院及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2020年,每个建制乡镇设立1所标准化卫生院,每3—5万居民或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

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尽快配齐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加快培养、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补足公共卫生、妇幼卫生、检验、放射、药学、护理等基层紧缺专业人才。

  第二十三章  提升人口服务水平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采取更加严厉措施,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少年宫、未成年人活动中心等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库,改革流动人口登记办法,建立居住证制度,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加强流浪乞讨人群的救助和管理。加强妇女就业创业帮助,提高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切实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严厉打击暴力侵害妇女、拐卖妇女儿童、弃婴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干预力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大孤残流浪儿童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长和监管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农村敬老院建设,提高“五保”供养水平。加快建设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第二十四章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第一节  深入推进平安凉山建设

  深化平安凉山建设,提高公众安全感。坚持科技强警,推进现代警务机制和公安信息化建设,加强现代警务指挥体系建设,提高跨区域警务协作水平,增强110接警和反应能力,切实加大对吸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力度,着力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教育监管,健全社区矫正工作体系,落实解困、帮扶、心理疏导等服务措施。加强对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管理。

  第二节  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

  制定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应急预案,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和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提供永久性开放空间和应急避难服务,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置水平,健全反恐应急响应等级制度,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环境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抗击危机的能力。构建高效的专用应急通信体系。坚持军民融合发展,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加强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建设,加大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增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

  第三节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

  深入实施安全发展和依法治安战略,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安全监管责任体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快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安全预防预警控制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强制推行安全技术装备,改善作业环境和安全条件,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深入开展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库、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冶金、化工、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2020年,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30%以内。

  第四节  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基层监管所标准化建设和监管队伍监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电子监管、追溯体系、应急管理和行政审批等信息平台建设。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环节的安全监督管理,逐步实现食品生产经营全程跟踪、全产业链可追溯,确保食品安全。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生产流通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器械的监管。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第五节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完善防灾减灾应急体制机制,强化事前预警、事中救援和事后恢复的灾害综合处理能力。加强气象、地震、地质等重大自然灾害监测能力建设,建立覆盖全州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加强平灾结合的减灾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灾害治理能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紧急避险和自救能力。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灾害保险,完善社会救灾重建体系。

  专栏22  凉山州“十三五”公共安全重点项目

公安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技术用房10个(含州本级1个);监管场所35个(含州本级监管中心一期、二期建设项目);公安派出所、检查站264个;警务技能训练基地3个(含州本级1个);警犬基地及警犬用房14个(含州本级1个);禁毒戒毒基础设施18个; 交通管理基础设施98个;警用航空基地及起降场2个(州本级基地及起降场各1个);森林公安机关基础设施26个。

司法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县级司法业务用房10个,乡镇(街道)司法所104个。

消防建设:强化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确保消防用水基础设施与新区建设、旧城改造、新村新寨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2020年,各县市城镇消火栓全部建设达标,所有村寨完成消防水池建设。加强消防队伍建设,建立州级消防应急救援大队和15个应急救援中队。

安全生产:建设区域性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含应急救援指挥平台、监测监控平台、应急救援训练基地等),继续加大安全社区工程建设力度。

食药安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新建凉山州食品药品检验所,建立昭觉、越西、会理、盐源四个区域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加强141个基层监管所标准化建设;加快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化平台和应急管理平台,积极推进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

  第二十五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树立诚信文化理念、弘扬诚信传统美德为要求,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失信约束的奖惩机制,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第二节 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城乡常住人口变化,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范围。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普及县乡村三级“三馆一站一室”和农家书屋。大力推进“三网融合”,促进高清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发展,提高彝语节目译制、制作、播映和传输覆盖能力,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实施数字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等项目,提高资源供给共享能力。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

  第三节  创新发展文化产业

  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引导,打造推出一批以彝族文化、摩梭文化、红色文化、川滇文化、茶马古道等为重点的文化项目,积极申报纳入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库,争取国家重点支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组建凉山文旅集团,培育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加快建立南红玛瑙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凉山南红玛瑙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大力发展设计、雕刻、美工等玛瑙精深加工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南红玛瑙生产加工、检测鉴定和收藏交易中心。积极拓展“互联网+”高新技术文化业态,对民族剧目、音乐、美术、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档案和地方志等文献资源等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开发。加快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打造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文化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扩大文化消费,净化文化市场,规范市场秩序。

  第四节  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民族文化

  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强州”建设,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整体性、生产性保护机制,继续抓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大凉山彝族文化”和“泸沽湖摩梭文化”等项目申报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资料数据库,加快推进彝族毕摩文献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提高民族歌剧、出版物、广播影视作品、微电影等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能力,推动州内优秀剧目全国公演和巡演。大力发展民族服饰、漆器、银器、彝绣等民族传统手工业,加快建立传统手工业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引导民族传统手工业品向旅游产品、日常生活用品创新创造。积极申办国际旅游文化节,开拓国外文化市场。

  专栏23   凉山州“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重点项目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凉山州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州广播电视台彝语译制中心、县市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会理、西昌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设施建设、凉山大石墓群保护维修、博什瓦黑岩画保护维修等重点工程。积极推动“大凉山彝族文化”和“泸沽湖摩梭文化”等项目申报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文化产业提升:积极建设中国“五彩凉山”文化产业村寨、彝族火把节传习展示基地、彝族服饰产业创意园、彝族漆器文化产业创意园、傈僳族风情文化博览园、会理绿陶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纪念品生产基地等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力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文玩、艺术品、文化演出等专业文化市场。

  第八篇  实施改革开放战略

  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开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新局面。

  第二十六章  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引导和统筹协调,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治理重心由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州与县市事权范围,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逐步推进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试点、扩面。完善财政预算制度,建立规范的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改革完善县域经济考核办法,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把生态恢复、生态保护、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第二节  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制定负面清单,放宽市场准入,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实行“非禁即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统筹推进不动产登记工作。加快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资源开发权作价入股,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完善重点领域价格形成机制,健全政府定价制度,加强市场价格监管。深化土地要素配置改革,推进建设用地分类管理,用好“边占边补”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深化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竞争有序、公开出让的矿权制度。整合南红玛瑙矿权,有序推进原料开采、销售、加工和成品交易。推动能源市场改革,实施好留存电量政策,推行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的直购电试点,鼓励中小水电“过网”就地消纳。推进生产领域以能耗为标准的阶梯电价政策,开展流域用水总量控制和水权交易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国有资本带动社会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建筑及房地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革、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培育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壮大民营企业家人才队伍。

  第三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全面推进农村各类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稳妥推进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和交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制度,简化采伐审批手续,配套完善经营、运输环节监管机制,实现林业资源永续利用。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扩权强镇改革试点扩面,增强农村重点集镇经济实力和人口吸纳能力。

  第四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支持各级人大和政协依法履行职责,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加强基层民主,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推进“法治凉山”建设。加强依法执政,规范各级行政机关权力范围,建立完善重大决策法律顾问制度和责任追究纠错机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切实维护司法公平正义。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法律七进”和“七五”普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第五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健全“网格化”动态管控机制,提升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推动“保稳定”向“创稳定、促和谐”转变,把凉山建成全国最平安、最稳定、最和谐的民族地区之一。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大群团”工作格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进风险评估工作全覆盖。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机制。全面改革信访制度,加快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

  第二十七章  持续扩大开放

  第一节  深化对外开放

  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畅通南向经云南、广西,东向经重庆、上海的出海大通道,建设四川南向和东向开放的“桥头堡”。加快建设西昌铁路二类口岸,力争西昌青山机场升级为国际口岸机场。推进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和冕宁稀土工业园区创建省级外贸出口基地,提升企业外贸能力,扩大对外贸易规模。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旅游、文化等服务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源,增强产品竞争力。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积极承接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现代产业。2020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亿美元以上。

  第二节  强化招商引资

  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和全球产业发展新动向,创新招商引资模式,突出产业招商、资源招商、园区招商,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度和准度。充分利用西博会、农博会、科博会等国家、省级招商平台,瞄准高端产业、龙头企业和关键技术,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加强政策协调,优化投资环境,规范执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打造招商引资政策洼地,营造良好的招商开放环境。2020年,力争累计到位州外资金达到2300亿元。

  第三节  扩大区域合作

  充分利用凉山地处川滇黔结合部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强对接成渝、滇中、北部湾三大经济圈,加快融入攀西-六盘水经济区和金沙江沿江经济带,建设民族地区开放合作新高地。依托成凉、攀凉、雅凉、川滇黔十二市地州合作与发展峰会等区域合作平台,加强综合交通网络、文化旅游、经济贸易、产业协作、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大力推进绵阳—凉山战略合作,积极参与成德绵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与怒江州、临夏州开展脱贫协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的经贸往来和教育、科技、文化交流, 选择性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拓展与港澳台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引进外资参与攀西资源开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加强国际友好城市建设,扩大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提升凉山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九篇  实施绿色生态发展战略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二十八章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第一节  设定资源环境生态红线

  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加强战略性资源管控,强化能源消耗强度控制。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严守环境质量底线,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及时采取区域限批等限制性措施。

  第二节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建立归属清晰、责权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划清所有权边界,推进确权登记法治化。构建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对资源价值存量和变量进行综合评估,并作为编制资源开发规划、指导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依据。建立覆盖各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有偿出让制度,加强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建设。

  第三节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将资源所有者权益和生态环境损害等纳入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森林、草地、矿产、水资源等开发的生态动态补偿机制,开展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建立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对坡度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耕地实行应退尽退。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大幅度提高环保生态违法成本。

  第二十九章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实施重大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

  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有序实现休养生息。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城乡绿化工程,启动生态廊道建设,建设一批森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县。实施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工程,推行草原划区轮牧,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改革牧业生产方式,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江河湖库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严格入河排污设置审批,加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大力推进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保障河道生态基流。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加大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力度,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及自然生境。

  第二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全面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加强用水需求管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工业节水改造,严格规范高耗水服务业用水管理,加强城镇生活节水。2020年,全州用水总量控制在25.1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65立方米以下。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快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发展绿色矿业,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提高城镇供排水、防涝、雨水收集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建设“海绵城市”。

  专栏24  凉山州“十三五”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3385万亩国有林进行常年有效管护,积极开展公益林建设,补偿集体公益林1379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63.5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30万亩。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40平方公里。

石漠化治理工程: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1650平方公里。

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继续开展邛海、泸沽湖等重要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新增国家湿地公园1处、省级湿地保护区1处。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快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实施河流、干旱及干热河谷和矿山等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工程。

  第三十章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第一节  加大重点领域和行业减排力度

  实施工程减排和结构减排,加快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完善重点污染源监控,突出新型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控制。推进大气、水、土壤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医药业等重点行业排放总量。加强监控能力建设,严格控制重点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加强机动车尾气监测管理,加大国省干线扬尘治理力度。加强公共建筑能源管理,扩大节能减排工作覆盖面。

  第二节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加快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推进生物质发电、沼气等应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等资源化综合利用。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

  专栏25  凉山州“十三五”节能减排重大工程

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实施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实施绿色建筑推广工程,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应用水源地源空气源热泵、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甘洛海棠、冕宁稀土、西昌钒钛等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积极开展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

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大力实施矿产资源、产业废物、废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工程。大力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资源化利用。

应对气候变化工程:大力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加快组建凉山州碳排放权交易所。

  第三十一章  建立健全生态环保市场体系

  第一节  加快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

  充分发挥我州清洁能源富集,碳源碳汇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组建凉山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建成集服务中介、交易市场、碳汇结算为一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加强碳汇资源收储,争取国家在“三江”水电资源开发中形成的碳减排指标按一定比例留存地方政府。积极组织清洁能源开发项目申报国际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大力开展与发达地区的碳排放交易,获取CDM补偿资金,不断提高市场定价话语权和项目收益水平。

  第二节  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

  完善初始排污权核定,扩大涵盖的污染物覆盖面,逐步建立总量控制、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减排收益的机制。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加强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制定排污权核定、使用费收取使用和交易价格。

  第三节  建立绿色金融体系

  推广绿色信贷,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的发放力度,明确贷款人的尽职免责要求和环境保护法律责任。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完善对节能低碳、生态环保项目的担保机制,加大风险补偿力度。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第十篇  规划实施和管理

  《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经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正确履行政府职责,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建立责任明确、分类指导、高效协调的规划实施和管理机制。

  第三十二章  健全统筹协调多规衔接机制

  以《纲要》为龙头,以县(市)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为支撑,加强规划衔接,推进“多规合一”。

  第一节  推进规划目标合一

  《纲要》是纲领性文件,是行动指南。《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是全州发展的总体方向和要求。各县(市)、各部门、各领域的相关规划、行动方案、专项政策,要围绕《纲要》要求,进行细化、具体化,形成落实《纲要》的具体支撑。

  第二节  推进规划空间合一

  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加强空间管制的要求,加快推进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划定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以三类空间作为规划衔接的平台,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林业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具有空间管控功能的专项规划要根据《纲要》进行相应调整,为落实《纲要》提出的区域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要民生工程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必要通道。交通、能源、通信、产业等实施性规划要主动与主体功能区空间布局以及土地、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林业、水资源保护等管制性空间规划相衔接,避免在空间管制不允许的区域规划建设项目。

  第三节  推进规划政策合一

  围绕《纲要》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方向和空间开发布局重点,加大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力度,完善相关县(市)规划、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专项政策,形成具体可操作的措施。

  第四节  完善规划投资预算保障机制

  《纲要》及根据《纲要》编制的各个专项规划所形成的规划体系是编制财政三年滚动预算的依据。没有纳入《纲要》规划体系的基本建设项目,原则上不纳入滚动预算。《纲要》除中期评估调整外,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滚动编制年度基本建设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作为调整财政三年滚动预算安排的补充依据。纳入《纲要》规划体系的基本建设项目视同立项,可直接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实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专业技术审查,投资主管部门负责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核准,财政部门负责安排拨付预算资金的投资保障机制。

  第三十三章  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第一节  明确实施责任

  围绕《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明确实施主体及责任,建立分类实施机制。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和州级有关部门,并纳入其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纲要》提出的主要由政府履行责任的任务,要全力运用公共资源确保完成。《纲要》提出的预期性目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主要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政府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二节  加强监测评估

  做好《纲要》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实施完成后的总结评估,年度计划要反映《纲要》实施进展情况。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纲要》实施情况的总体跟踪分析,县市有关部门负责对《纲要》相关领域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纲要》实施过程中环境发展重大变化,需要对《纲要》进行调整,要报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行政楼

邮编:615000

联系电话:0834-2580306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邮箱:fgc@xcc.edu.cn

蜀ICP备05008540号 川公网安备51340102000022号 版权所有(c)西昌学院